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关键变量”,要以聚合导向优化人才引育留用各环节,充分释放“裂变”效应,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
建强全链条人才矩阵,激活“产业跃迁”智引擎。产业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产业兴。要紧扣发展所需、产业所急,拓宽引才视野,广开聚才之路,构筑“塔尖更高、塔身更强、塔基更实”的人才金字塔。鼎力支持引将才。聚焦“卡脖子”技术突破,编制核心人才库和紧缺人才目录,“一人一策”配置资源,“一事一议”解决困难,以“超常规支持”抓住“超稀缺人才”。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采用“候鸟式”聘任、“周末式”专家等方式,高位嫁接顶尖科研力量,让领军人才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以赛为媒纳英才。联合国内知名高校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赛事品牌,开辟优质项目“入选直通车”,在专利申报、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实现“引进人才团队、落地科创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双向奔赴揽俊才。开展“百企千才高校行”活动,携手龙头企业深入校园觅才,将优质岗位送到青年人才身边;通过实习见习、研学访学等形式,邀请大学生近距离了解企业发展,零成本体验本地生活,让更多青年看到滨湖、留在滨湖。
布局高能级载体平台,点燃“发展提质”新动能。创新平台是链接人才和产业、推动成果转化的重点支点。要发挥大院大所、高校高企云集优势,以平台思维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人才热”真正转化为“创新潮”“发展势”。共筑科创“策源地”。围绕山水东路科创谷建设,加强政策研发集成,放宽创业领军人才申报条件,试点下放创新领军人才自主评审权,“一所一策”精准支持院所发展,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打造育才“孵化器”。探索创建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引导高校与重点企业联合设立产业创新班,加强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战略合作,高质量建设博士后站点,创新校企博士后联合培养机制,引育更多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建好引智“前哨站”。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西三角等地区设立“双招双引”工作站,瞄准前沿领域,加强信息回流、资源引流。以国际猎头机构、海外民间组织为纽带,建立海外引才联络网,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在海外设立联合实验室、研发基地等,实现全球引才、全球用才。
升级立体式服务体系,营造“近悦远来”好生态。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人才发展生态已经成为人才去留的重要考量。要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升级人才服务体验,增强人城情感联结,着力提升人才“黏性指数”。让乐业有支撑。规划打造国际人才港,综合人才落户、出入境等政务服务,导入投融资、人力资源、技术交易等专业机构,打造高层次人才“来滨第一站、创业加油站、成果转化站”。完善“投、贷、险、贴”联动的人才金融产品矩阵,建好用好企业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强支撑。让宜居有保障。统筹考虑不同人才群体需求,综合运用“租、购、补”等方式,打造覆盖青年驿站、人才公寓、国际人才社区等分层次、多元化人才安居产品体系,提供定制化配套服务,切实解决人才“关心关切、后顾之忧”。让生活有滋味。深入实施人才分类认定,推行集子女教育、健康医疗、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卡”,主动贴合人才喜好,举办高层次人才“书记早茶会”,开展音乐会、亲子跑、电竞赛等活动,让人才备受尊重、倍感厚爱。
(无锡市滨湖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朱隽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