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精准施策破“水土不服”
发布时间:2025-03-05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对年轻干部来说,农村基层是历练成长的肥沃土壤,组织部门作为干部“娘家人”,应精准施策,引导年轻干部入乡随俗,让“书生气”融入“泥土气”,化“水土不服”为“如鱼得水”,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青春力量。

把脉思想,系好信念“第一扣”。基层天地广阔,是磨砺意志、为民服务的第一线。现实中,少数年轻干部初来乍到,苦于认知有限、经验不足,产生了“水土不服”等问题,一时间无法融入环境、发挥自身价值。“思想扎根”才能“事业扎根”,组织部门首先要解决好年轻干部来到农村基层后心态思想上的问题,运用“一人一档”成长档案、“老带新”导师机制等方式,帮助他们及时掌握基层情况、熟悉工作内容,经常性召开英才座谈会、骨干交流会等,聆听想法、鼓足干劲。注重“身入更要心入”,把“家家访、户户到”作为干部扎根的重要任务,引导年轻干部划片认领包干区域、结对群众户头,经常“走街入户”、多聊“家长里短”,在办实事、解民忧中不断提升获得感、满足感,激发年轻干部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火热的干事创业中,尽职尽责、创造价值。

充电蓄能,练就干事“硬本领”。年轻干部观念新、有活力,要在大有可为的乡村如鱼得水、大显身手,离不开攻坚克难的能力本领。四川凉山推行“彝汉双语”干部培训,要求干部不仅掌握政策术语,更要学会用“尔比尔吉”(彝族谚语)讲解乡村振兴;福建宁德把支部建在渔排上,开设“海上课堂”,组织干部在渔船颠簸中读懂渔民的生存智慧……这些有益探索充分表明,组织部门须根据基层所需,精准施策,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方言学堂”“村情档案库”“农业新质生产力”等创新培训,不断提升年轻干部抓农业抓增收抓振兴的胜任度,扛起“强农兴农”的时代重担。构建“靶向赋能+实战淬炼”体系,推动年轻干部向吃劲岗位流动,充分运用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农具”,在实践中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好乡村发展中的每一个难题。

撑腰鼓劲,激活成长“动力源”。农村基层面临的挑战多、责任大,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问题,年轻干部只有敢闯敢拼、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取得新突破。组织部门要旗帜鲜明为创新者鼓劲、为担当者护航,根据乡村实际和干部特点,浓厚“愿为”氛围,把带动能力强的推选为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把懂经营、肯担当的按程序择优选拔进“两委”班子,大胆给位子、铺路子,推动更多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怀的年轻干部扎根乡村。构建“敢为”机制,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审慎厘清容错边界、科学优化容错程序,秉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原则,既不挫伤干部敢为的勇气,也不成为乱为的“幌子”,让“吃劲”干部更有干劲,真正推动有能力、有干劲、有担当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成为乡村全面振兴新兴力量。


(无锡市梁溪区瞻江街道朱梓铭、梁溪区委组织部庄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