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当好“土特产专家”
发布时间:2025-03-1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村级党组织书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变量”,他们的视野决定着发展的高度、担当助推着发展的速度、创新拓展着发展的维度。村社书记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迎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带领群雁在希望的田野上翱翔。

头雁不飞原地转,思想不活万事难。解放思想是打开工作新局面、开创发展新格局的前提。乡村发展最怕“穿新鞋走老路”,有的地方砸钱造“盆景”,结果面子光鲜里子空;有的干部照搬“网红村”,最后千村一面乡愁丢。好头雁得是“土特产专家”,是能在浙江安吉的竹林深处,让村民放下砍刀端起生态饭碗,用一根翠竹“裂变”出竹编、竹旅、竹科技;是能在陕北梁家河的窑洞旁,把乡亲们的知青记忆酿成文旅IP,让黄土地结出文化硕果。新时代村社书记需具备发现乡村优势的慧眼,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凡,把乡村的每一处山水、每一份民俗、每一个故事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

干部敢啃硬骨头,群众就愿跟着走。头雁高飞,看的是态度,不是摆样子、而是扛担子,不能光靠喊号子、而要蹚路子。“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重庆下庄村的“绝壁天路”,是毛相林带着村民一锤一钎凿出来的信仰;山东代村的“亿元奇迹”,是王传喜顶着债务压力蹚出来的担当。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指手画脚不如带头蹚路。要发挥头雁的引领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既要有坐百家凳、解千家忧的情怀,又要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决心,着力解决资金短缺、技术瓶颈、人才匮乏等问题,化解纠纷矛盾、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升级,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保持历史耐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好办成民生实事,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老把式玩转新潮流,土疙瘩也能变金豆豆。基层是活力之源,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陕西柞水小木耳“飞”出大山,直播带货“云吆喝”功不可没;河南光山油茶香飘全国,区块链上的“溯源头”赢得消费者的心;江西婺源把晒秋民俗“晒”成网红经济,老祠堂变身文创馆。要注重激发群众和村社干部的首创精神,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要加强自身学习,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提升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灌云县委组织部  王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