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改革”一词出现了40多次,与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热词交织成时代强音。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唯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牢把握“三问于民”这一关键,精准施策、汇聚众智、收获实效,才能答好改革为民的时代考卷。
问需于民听呼声。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只有充分了解民之所想、民之所需,才能确保各项政策都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员干部要想人民之所想,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畅通社情民意“直通车”,既要蹲下身子,时时到基层看一看、听一听,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把群众心里最热乎的“问题清单”“愿望清单”带回来,也要广开路子,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把准网民需求“脉搏”,读懂网络社情民意“晴雨表”,从群众的心心念念中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问计于民解难题。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是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无论是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的“枫桥经验”,还是写进“十四五”规划的“互助性养老”,许多宝贵经验都是从群众中探索,进而深度挖掘、精心提炼为政策举措。我们要掌握“问”的学问,既要敢问,勇于向群众诉求最集中、矛盾积累最多的领域闯,直奔困难较多、情况复杂、冲突尖锐的地方去;还要会问,用群众语言“拉家常”,打开百姓的“话匣子”,让群众的智慧在互动中汇聚;更要善问,问到点子上、问到关键处,问出真知灼见,问出对策建议,从而找准制定政策的切入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问效于民知得失。政策的执行在基层。可以说,“问”只是出发点,“效”才是落脚点。党员干部要从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中,判断改革的“含金量”,用好群众意见这把“尺子”,不仅要对群众满意的好做法及时梳理总结,固化为具体项目、举措、制度,还要对群众不满意的工作加强调研走访,找出症结、靶向施策,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直到群众真心认可,确保让更多人在改革中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让人民群众自觉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衷心拥护者和积极推动者。
(扬州市广陵区曲江街道陈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