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让“百姓盼”与“定了干”同频共振
发布时间:2025-03-13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组织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都开展城市体检、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推进减轻“老年父母+残疾子女”“一户多残”等特殊家庭照护负担……在今年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四位部长就民政、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卫生健康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每一个话题都围绕民生展开,每一个措施都着眼于民生福祉,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践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生动体现。

没有过硬的宗旨意识,群众就不会买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路走来,从长征时期“半条被子”的温暖故事到新时代“人民至上”的担当作为,过往实践证明,人民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力量源泉,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反复强调“心无百姓莫为‘官’”,指出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常思常想“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只有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立足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谋划和推进改革,把群众需求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多一些调查研究、少一些拍脑袋决策,才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没有过高的能力本领,为民就难以惠民。使命重在担当,作为需要本领。尤其是当前,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种矛盾纠纷易发多发、利益诉求层出不穷,如何把人民群众的“心上事”变为党员干部的“上心事”,映照着初心使命、考验着能力本领。倘若遇到困难绕道走、见到难题就躲避,就容易造成“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等问题。新征程上,面对一个个堵点问题、一桩桩美好愿景、一项项民生诉求,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持续发扬“安专迷”“钉钉子”精神,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也注重专业领域知识补给,主动走进田间地头、生产车间、街巷院落,多想想、常问问百姓还要什么、民生还需什么,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把经历变成经验、阅历变成能力,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决策部署符合发展所需、满足基层所盼、顺应民心所向。

没有过实的工作作风,落实就容易落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说一千、道一万,把“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既需体现在措施的精准度,也要体现在落实的执行力。连日来,从“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到“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再到发放育儿补贴等,一系列民生措施、一连串惠民“加法”,温暖民心、凝聚人心。问题找到了、诉求倾听了、办法想好了、政策出台了,关键还是在于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干好难而正确的事,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些,切实做到“说了就干、定了就办、办就办好”,以严之又严、实之又实的过硬作风让广大人民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明天更美好。

(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 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