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例,是指在长期实践中沿袭下来的方法或做法。如果合理使用,能够减少解决问题时从无到有的探索成本,让人们干事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然而现实中,部分党员干部总把“惯例”当成金科玉律,无论具体实际有没有变,都照搬照抄过去经验来应对当前形势、解决眼前问题,非但难以省心省力,反而容易陷入事倍功半、原地打转的困境。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唯有坚决打破思维定势、突破落后“惯例”,方能牢牢抓住机遇、有效应对挑战,推动工作出新又出彩。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把“惯例”当玉律的背后,归根到底还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面对难度大、动真格的工作,最为关心的不是实绩实效,反而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只想“按惯例办”来明哲保身,唯恐“打破惯例”而引火烧身。为政之道,首在政绩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引领使命,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走出墨守成规的“舒适区”,不做求稳怕错的“太平官”,凡是贻误事业发展、影响群众利益的“惯例”,都要及时破、坚决破,以更多新思路、新办法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想要变事事找“惯例”为大胆求“先例”,不仅靠个人的自觉,还需组织的推动。既要提振“会破惯例”的底气,紧跟发展步伐、紧贴岗位所需,常态化推动干部在专业训练中增才智、在火热实践中壮筋骨,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业务能力、拓宽眼界视野,打磨好干事创业的金刚钻;又要激发“想破惯例”的动力,亮明选人用人标尺,大力提拔敢闯敢试、善作善成的改革闯将、攻坚干将,坚决不用安于现状、敷衍了事的“躺平者”“清谈客”,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深入人心;还要鼓足“敢破惯例”的勇气,加大容错纠错力度,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对改革创新中的无心之失、探索之误,做到“当容则容、应容尽容”,给“征战沙场”的干部吃下“定心丸”。
古语有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莫把“惯例”当玉律,从来都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是秉持“做就做到最好、干就干到极致”的理念,在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中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学细悟吃透上情、追根溯源把握内情、真调实研摸清下情,做到对政策法规的调整、事物发展的过程、群众需求的转变了然于胸,同时注重从具有借鉴价值的“惯例”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推演、科学论证,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更优路径,在打破“惯例”中推动工作迈上新台阶。
(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 费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