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小材”亦可成“大器”
发布时间:2025-04-10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琢玉成器,不在斧凿之利,而在浸润之功;育木为梁,不凭催长之术,应循拔节之道。人才培养亦复如是,青年人才恰似生于毫末之“小材”,稚嫩却充满潜力,应充分尊重“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成长规律,以“投资于人”的情怀,厚植沃土、精修其形,引导人才由青涩走向成熟,久久为功锻造出可堪重用之“大器”。

以“活水养鱼”的智慧,激发成长动能。古语有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小材,贵在可塑性与成长性。必须打破重引轻育的短视思维,以知识沉淀的“文火慢炖”和实践磨砺的“大火淬炼”,不断为人才熔铸成长根基、练就硬核本领;更须破除论资排辈的隐形台阶,建立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畅通新陈代谢的循环通道,让成熟人才释放引领效能,使新生力量获得成长势能。当精准滴灌取代大水漫灌制度托举消解后顾之忧,人才的一池春水方能涌动不息,实现从蓄势待发厚积薄发的跃迁。

十年磨剑的定力,淬炼成长韧性。雏鹰振翅需千百次扑腾,青松傲雪赖数十年扎根。人才不是即插即用U盘,人才培养最忌“秒表丈量”的焦虑。切不可为了一时急用而拔苗助长,催生外强中干的速生林。真正的育才之道,在于构建育苗成林的梯队机制,既为破土期留足扎根积淀的沉默时光,又为拔节期铺设拾级而上的发展阶梯,更在成长期守住留白不采的战略定力。组织和用人单位要善做长期主义者,为人才倾注更多“耐心资本”,以慢变量对冲快焦虑,包容十年不鸣,等待一鸣惊人,在静候花开中锻造超越周期的生长韧性。

以“春泥护花”的胸襟,培厚成长土壤。小材者,未来之才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人才培养最忌“模具化”束缚,不能用专业化标签限定发展方向,用标准化考核压缩上升空间。应当以多维赛道替代单向通道,让技术尖兵与跨界通才各展其能;以弹性评价破除定型思维,使“偏才”“怪才”亦能破茧成蝶。青年人才有能力、有冲劲,但也缺经验、易犯错,必须建立试错免责机制,对探索性失误给予制度性宽容,让人才敢于主动接技术革新、先行先试的“烫手山芋”。及时拆除“保温箱”的透明壁垒,为人才廓清思想迷雾、卸下思想包袱,允许人才在试错中成长、在挑战中突破,让今日之“小材”逐渐成长为明日之“栋梁”。

(盐城市委组织部 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