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中有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眼里就没有你。”站稳群众立场,党员干部就应多些换位思考和群众视角,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全过程,注重将心比心,坚持真抓实干,努力把服务做到位,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民办事,关键在于让群众满意。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满腔热情做工作,花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却没能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甚至陷入群众不买账、不满意的状况。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多听听群众意见、多问问群众乐意不乐意。事实上,每个人的工作经历、生活环境不尽相同,现实需要也不可能一模一样。如果习惯于坐在自己的“板凳”上想事情,大包大揽“替民做主”,难免会导致好心办了错事。要想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就不能片面地以“自己觉得”代替“群众需要”,把“自我得意”视作“群众满意”,而应该通过换位思考,准确了解老百姓的所忧所盼,以更多实用好用、群众欢迎的项目,努力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换位思考,体现的是工作作风,折射的是为民之情。谷文昌始终坚持“党要求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焦裕禄曾告诫干部“不和群众在一起,你到底要为谁服务?”、孔繁森努力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民、热爱人民,才能与群众共情,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实事。实际工作中,不论是帮助解决邻里纠纷,还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又或是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工程,都要对群众饱含深情,才能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真正做到造福于民。党员干部当常怀为民之情,自觉“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把群众的“心上事”视作自己的“上心事”,在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做到心系群众、情系百姓,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好人民群众。
思考“换位”,更要行动到位。让群众得实惠、增便利,就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如果承诺停留在口头、想法空悬于纸头,再贴心的换位思考也不过是形式主义的“花架子”,不仅难以做好服务,更会导致干群关系滑坡。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吃透情况是前提。应做实调查研究,主动沉到基层一线,切实走进居民家中,翻锅盖、摸被褥,坐下来和群众心贴心交流,从“刺耳话”中捕捉“言外之意”,于“牢骚话”中找出“难言之隐”,全面了解百姓需求,确保工作发力点和群众关切点精准对接。真抓实干是关键,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尺,在制定政策、提供服务前多一些“用户思维”,看准了就抓紧办,办就办好,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真正让手中“干的事”解决群众“愁的事”,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无锡市滨湖区马山街道 阮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