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干事当如“凿井”
发布时间:2025-04-30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刘子·崇学》有言:“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道出了成事立业的永恒哲理。当下,大家不断追求速度、效率,许多人渴望一夜成名、一步登天,只要短时间内没有获得即时满足、得到预期回报,便心生焦虑。欲速则不达,正所谓:“学道做工夫,正如人凿井。”党员干部无论是修身、治学,还是谋事,都需用好“凿井”的智慧,在点滴积累中沉淀本领,方能在为民服务的征程中凿开事业发展的清泉。

重在“知”上,要有长远眼光。凿井者必先察地势、辨水源,方能确定掘进方向。党员干部的“知”,首在树立“君子务知大者远者”的长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这要求我们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唯有把目光投向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才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前行坐标。规划如罗盘,指引航程。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党员干部要“把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的慎独精神”转化为战略定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既要算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既要注重显绩,更要厚植潜绩。从“红旗渠精神”中“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壮举,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久久为功”,历史反复证明: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贵在“行”上,需有长久坚持。凿井非一日之功,需历经寒暑、接续奋斗。党员干部的“行”,贵在“驰而不息、行而不辍”的实干精神。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广为人知,这位东晋名将以每日寅时舞剑的坚持,终成“中流击楫”的壮举。这种精神,恰似《荀子》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才能在时代考卷上书写人民满意的答案。坚持如清泉,滋养初心。焦裕禄在兰考470多天,靠自行车和铁脚板走遍120多个村庄,用生命诠释了“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这种境界,要求我们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诱惑面前不动摇。正如《资治通鉴》中所说:“作之不止,乃成君子”,唯有将“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古训融入血脉,才能在风雨兼程中永葆赤子之心。

难在“改”上,必有自我革命。凿井需随时校正偏差,方能直达泉源。党员干部的“改”,重在“日省吾身、有错必纠”的政治自觉。《了凡四训》中有言:“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每天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这是实现长期目标的关键。曾国藩以日记为镜,每日记录言行过失,从“言多必失”到“戒怒戒忮”,终成“内圣外王”的典范。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也是一部自我革命史:从八七会议纠正右倾错误,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党始终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应对风险挑战。这种革命精神,要求党员干部在政策制定中既要“立治有体”,更要“施治有序”——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唯有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方向,才能避免“凿井九仞而不及泉”的遗憾。

(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 唐玲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