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常用“公私”这把尺子量一量
发布时间:2025-05-06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广大党员干部要常用公私这把尺子丈量言行、检验作风、匡正自身,做到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以清风正气为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划清公与私的界限,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党性修养的基本功。一个党员干部如果公私不分、公权私用、以权谋私,必然导致思想行为出轨越界、堕入深渊。党员干部有自己的基本需求和合理利益无可厚非,但绝不能将私欲、私利与公事混为一谈,更不能将私心凌驾于公心之上。正所谓,字小了,党性就少了;字大了,杂念就多了。须摆正公与私的位置,坚持先公后私,不以私事误公务,不拿原则换人情,做到行有所止、欲有所制,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坚持公大于私,在处理事务或面对决策时,时刻保持客观态度和清醒认知,自觉做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践行者、推动者。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性问题的根本是立场问题,说到底是党和人民立场的体现。时常拿起公私这把尺子,看一看自己有没有时刻站稳人民立场,是否真正做到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将全部精力投入兰考治沙事业;廖俊波以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作风,把工作当作毕生追求,只为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优秀楷模始终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最大的事,将个人得失抛诸脑后,以实际行动在群众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为新时代作风建设写下生动注脚。党员干部要对照楷模,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紧紧锚定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于细微之处洞察民生需求,以真心真情回应人民期盼,切实用干部作风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针尖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常用公私这把尺子量一量小事小节、日常点滴,做到时刻自重自省、慎微慎初,才能锤炼定力,永葆本色。一次顺路公车接送、一顿人情餐饭、一句托关系的请求……看似是小事,却如温水煮青蛙,极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放松警惕,日积月累,小缺口终将成为腐蚀作风的大塌方。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党员干部应强化自我约束,时刻铭记身份与职责,严格遵守办公用房、公务接待等方面的规定,坚决杜绝沾公权光、占公家便宜现象,从点滴起涵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持续净化社交圈、朋友圈、交往圈。注重自我监督,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身,及时纠正小事小节中公私不分的苗头倾向,主动向组织汇报个人重大事项,不断夯实廉洁自律的底线,维护好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无锡市新吴区旺庄街道 魏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