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把文章写进群众心坎
发布时间:2025-05-16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文风是思想的外衣,是党风政风的集中体现。改文风是改作风的题中之意,文风好不好,人民群众说了算。改进文风,就要写人民群众爱看、想看的文章,让文字能长久激荡在群众心坎上,跃动在时代脉搏中。

文风好不好,一个重要标尺是看人民群众接不接纳、欢不欢迎。虽说“文无定法”,好文章千姿百态、风格迥异,但文章是写给人看的,一份政策、一篇报告自我感觉再好,大家不愿意看,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意义,更谈不上说服人、打动人。好的文风必定是听得懂、读得下去、能够认同的文风。以往一些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穿靴戴帽、动辄洋洋万字,内容和表达方式浮光掠影、东拉西扯,群众自然看不下去;现在多数报告普遍浓缩到五六千字,紧扣实际、数据翔实、干货满满,群众也就喜闻乐见。一些重大节点、重要场合的中央决策文件,尽管篇幅过万,但实事求是、言之有物,人们能够从中看到改革的方向和信号,也愿意看、愿意读。

人民群众爱看、想看的文章,都是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真情实感,不在长篇累牍的语句里,而在生动鲜活的故事里。一个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写军民鱼水情,聚焦长征路上的半条被子、苏维埃时期的借谷票、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比只讲道理更加有力;写青年无私奉献,展现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黄文秀“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的事迹,比光喊口号更加具象。真知灼见,而在朴实无华的白话土话中。“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话语大都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用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大白话解释通了大道理,让高深的理论入脑入心。

把文章写进群众心坎,就得打破“材料思维”,甩掉说教意味。讲话也好,行文也罢,目的都是要为人民群众办事情谋福利。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少些居高临下,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才能引发共鸣。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会沉淀多少真情。主动贴近人民群众,下笔前多想想群众在关心什么、需要解决什么,深入田间地头、小巷院落,“一头汗两腿泥”把情况摸清,“坐在一条板凳上”把问题聊透,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酸甜苦辣“捞上来”。自觉学习群众语言,下笔时多用对话探讨的方式、接地气的语言拉近距离,用实在问题、鲜活例子、具体数据来论证道理,努力把“纸面文章”写成“群众读本”。

改进文风不是咬文嚼字的文字游戏,而是照见初心的作风之镜。当我们写下“亩均论英雄”,就要走进郁郁葱葱的稻田、机器轰鸣的车间;当文件标注“民生实事”,就该带着公交卡体验早晚高峰、走进社区食堂体验一餐一饭。当每一份文件都浸透调研汗水,每一次发言都承载百姓期盼,方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写下无愧于时代的锦绣文章。

(无锡市委组织部费楠、惠山区阳山镇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