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推进改革发展、加强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的活力的源泉。组织部门要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推进党员队伍建设,聚焦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管理和作用发挥,全链条精准发力,着力锻造一支靠得住、拉得出、过得硬的先锋队伍。
把握“量与质”内在要求,积蓄源头活水。党员的来源、结构、质量决定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否稳固,关乎党的执政使命能否实现。要从源头上从严把关,统筹优增量与提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把“政治标准关”。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制定不同领域发展党员政治标准正反面清单,对理想信念缺失、政治立场动摇、漠视纪律规矩的党员“零容忍”。落实发展党员“四必谈”机制,构建“入党第一课”课程体系,筑牢思想根基、端正入党动机。严控“队伍结构关”。按照有控有保、有增有减原则,动态调控、梯次储备一批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建立发展党员指标“周转池”,注重向青年人才、产业工人、“三新”领域及基层一线等倾斜,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严守“发展流程关”。围绕发展党员5 个环节25个步骤,梳理编制《发展党员“百事通”》,从标准上立住尺、流程上系紧扣。开展发展党员履职资格认证,推动党务工作者持证上岗,按照一人一档、一事一记要求,实行发展党员全程纪实、溯源管理,避免“投机入党”“带病入党”等现象。
坚持“严与实”协同发力,焕发队伍活力。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既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又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升精细度、增强实效性,切实推动党员受教育、发展见成效。素能提优“不掉线”。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首课必修课,坚持因需施教,建立党员教育资源分类推送机制,通过指尖学习、实境研学、田间课堂等多元形式,把理论讲活、政策讲透、技术讲明,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的穿透力、感染力。党员管理“不松线”。注重发挥党内政治生活熔炉作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突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让红色基因可感可触。探索党员档案数字化“安家工程”,推动党员档案由“静态管理”向“动态服务”跨越升级,精准描摹党员“画像”。流动党员“不断线”。完善“流入为主、流出共管”联动管理机制,依托社区党支部、产业链党建,纵深推进流动党员集中排查和有效管理,努力做到流出地“不撒手”、流入地“伸出手”。建好用好流动党员服务中心,推出《“流”在滨湖友好指南》,提供证件办理、就业指导、技能课堂等暖心服务,让流动党员心有归处。
深化“知与行”结合文章,彰显先锋力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要构建“在岗建功离岗有为、网下守正网上亮剑、平时服务战时应急”的全方位党员作用发挥机制,让党旗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中高高飘扬。打造一线“建功矩阵”。开展“亮身份、践承诺、当先锋”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划分党员责任区,聚焦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突出难题,组建一批攻坚支部,完善“揭榜挂帅”“赛马比拼”等机制,引导党员在技术攻关、节点突破上打头阵、当尖兵,让“我是党员我带头”成为最广泛的共识。搭建党群“连心桥梁”。按照就近、就熟原则,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担任红色楼长、带头参选业委会成员,推行机关党员进社区小区“固定服务日”制度,认领群众微心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发布规范党员网络行为倡议书,创设红色直播间、正能量随手拍等载体,引导党员既当网络民意的“倾听者”,更当主流价值的“传播者”。铸牢应急“红色盾牌”。建立平急转换机制,依托行业系统、社区网格等,组建应对突发事件、抗击自然灾害等不同场景下的党员突击队,将急救处置、心理疏导等纳入党员教育培训课程,通过情景实训提升实战水平,确保党员队伍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无锡市滨湖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朱隽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