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阳轴承厂轰鸣的车间到龙门石窟千年的石刻,从黄河防汛堤坝到社区治理网格,总书记河南考察的足迹里,浸透着最朴素的为政智慧。干部脚下的每一粒泥土,都是丈量初心的刻度,更是托举民心的支点。新征程上,唯有始终牢记“自己也是百姓”的定位,让公仆本色深深融入百姓底色,让政策温度精准对接民生期盼,“老百姓的官”这个称谓方能在新时代焕发永恒的生命力。
百姓之事无小事,心无百姓莫为官。社区楼道一盏灯的明灭,关乎万家安宁;田间水渠一寸土的淤塞,牵动秋收丰歉。《之江新语》中“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论述,道破了治国理政的朴素真理。党员干部若总盯着报表上的数据曲线,就会错过屋檐下的愁容与笑颜;若总在文山会海里打转,便踏不碎横亘在干群间的“玻璃门”。真正的为民情怀,是把群众家的难事当自家事办,常思“群众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把邻里的纠纷当手足情解。唯有如此,方能在修路治水、护绿兴业的点滴中,让群众从“你们干部”的旁观者变成“咱们一起干”的同行者。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群众最盼的是干部能把“嘴上说的”变成“手上干的”,最怕的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虚招。民心是杆秤,称得出承诺的轻重;口碑是把尺,量得准担当的长短。坐在田埂上沾露水,站在灶台前闻炊烟,方能感知“柴米贵”的民生分量;卷起裤腿蹚泥水,挽起袖子通沟渠,才可破解“增收难”的症结密码。当好群众的主心骨,无论是解决急难愁盼,还是推进乡村振兴,干部都要敢挑重担、敢啃硬骨头。要甘做党心民意的桥梁,一头扛起政策红利的硬支撑,一头接住急难愁盼的软诉求,用钉钉子精神把问题清单变为幸福账单,让每项决策都带着泥土香、透着烟火气。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民生改善的持续性,离不开科学系统的制度保障。若只重显绩而轻潜绩,热衷“短平快”却忽视“长远难”,就容易让民生工程沦为“半截子工程”。护航百姓福祉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用系统思维构建政策闭环,既通过“大数据+网格化”精准捕捉群众需求,又依托“清单式+责任制”压实问题整改,更建立“回头看+动态评”巩固治理成效,让惠民举措从阶段性突破转向常态化提质。面对发展新课题,还要主动克服本领恐慌,在钻研工作实务中增强专业能力,用科学方法增强服务效能。当干部考核的标尺以民意为刻度,当政策执行的链条注入监督基因,“为人民服务”的誓言终将在新时代的执政丰碑上历久弥新。
(连云港市连云区委组织部 潘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