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心中有数、未雨绸缪、主动作为,不能等出了事才去抓工作,老是当救火队长是不行的。”基层干部身处治理一线,离人民群众最近,对社情民意感知最早,须涵养前置意识,主动担当作为,时时谋在先、事事干在前,努力推动治理效能“提档升级”,实现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和渐进变化的过程,许多矛盾问题看似事发突然,却往往早有苗头。从邻里纠纷到物业管理矛盾,从土地确权冲突到公共空间使用争议,这些群众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看起来只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如果轻易放过,不及时消除化解,就可能会逐步演变发酵,最终引发一系列“意料之外”的风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有没有风险意识、能不能未雨绸缪,结果大不一样。基层干部要自觉把工作“前置”,图之于未萌,扼之于微末,谋在前处、先行一步,努力提高各项举措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心中有数,方能干事有方。问题积重难返,很多时候是源于联系群众不密切、了解情况不全面、看待问题不系统,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唯有尽早发现老百姓身边的痛点、难点、堵点,做到对社情民意了如指掌,才能提前考虑群众诉求、及时解决矛盾冲突。基层干部要强化问题意识,主动深入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一线,心贴心倾听烦恼,第一时间掌握群众的意见诉求,通过集中座谈、赶集摆摊、线上接诉等方式,常态化摸排群众的所思所忧所虑,做到心中了然、见事于早。要树立系统思维,把问题联系起来看,立足具体实际、结合过去经验,科学认识、准确把握各种矛盾的生成机理、演化规律,多考虑几个“万一”,多设想几个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为及时有效地将问题扼于微末、防于未发打好基础。
一步在前,事事主动。在苏州,干部“换位”体验群众的急难愁盼,让办事更顺心、服务更暖心;在西宁,干部提前规划临时停车位,从源头上解决了停车引发的矛盾纠纷……实践证明,主动出击、靠前一步,制定举措就有了提前量和预判性,解决问题就会更加精准高效。基层干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注重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工作中始终想在群众前面、急在百姓前头。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对可能引发矛盾冲突、影响群众利益的问题,以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和“事不过夜”的工作态度,紧抓快办、办就办好,举一反三、超前谋划,不断优化举措,推动从“办好当前事”向“管住长远事”延伸,做到防患于未然,将老百姓的急难愁盼解决在“开口”之前,让人民群众生活更便利、更舒适。
(无锡市滨湖区马山街道 阮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