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对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提出明确要求。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广大党员干部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新时代历史伟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真正做到把“人民至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无小事,亿万人民的小事,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大事。背街小巷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厕所革命……这些民生“小事”,事事关系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群众的信任度、认可度和满意度,就是从一件件“小事”、一个个生活细节中累积起来的。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不因事烦而畏难、不因事小而不为,多与群众面对面谈话、心贴心交流,设身处地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才能拉近和群众的距离,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是共产党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焦裕禄坚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作出和实施治理“三害”的正确决策;谷文昌拿出“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担当,扛起“挖掉东山穷根”的重任;杨善洲坚持“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用实际行动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绿色财富。一批又一批党的优秀干部,用一件件为民造福的好事实事,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员干部应当坚持“做事”不“作秀”,“造福”不“造势”,让群众“盼的事”成为手中“干的事”,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树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态度,增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担当,在办好一件件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小事中赢得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未来。
(苏州市相城区委组织部 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