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善用分析论证谋定后动
发布时间:2025-06-23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近日,第1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文,文章指出,对各方面的目标任务,要深入分析论证,确保科学精准、能够如期实现。“分析论证”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科学工作方法,从革命年代的调查研究到改革时期的试点探索,再到新时代的精准施策,我们党始终以深入分析把握规律,以严谨论证校准方向。当前,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广大党员干部更需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唯有分析透彻、论证扎实,方能找准症结、破解难题,推动事业行稳致远。

把牢分析论证的“认识论”。要清楚地认识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分析论证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在于坚持问题导向、数据支撑和系统思维。而当前个别干部在推进工作中存在的“三拍”现象:情况不明“拍脑袋”决策,脱离实际“拍胸脯”保证,最后“拍大腿”后悔,归根到底是缺乏科学严谨的分析论证态度和方法。新时代党政工作的推进,必须沉到一线摸实情,用数据说话、以案例佐证,既要把握宏观趋势又要洞察微观实情,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以多方会商、专业评估等形式反复推演,确保每一项决策都建立在扎实论证基础上。

吃透分析论证的“方法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分析论证的生命力在于扎根实践、贴近群众。当前一些调研工作存在“三多三少”:看示范点多、随机走访少,听汇报多、促膝交谈少,收集数据多、分析研判少,导致论证成为“空中楼阁”。要真正吃透论证的方法论,就必须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既要用好大数据的“望远镜”,也要善用蹲点调研的“显微镜”。要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在家长里短中听民声,在急难愁盼中察实情。要创新创设“民情恳谈”等载体,让群众意见直通决策层,通过调研成果会商机制,对群众反映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对个性问题实施分类施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分析论证质量的试金石,确保让每一项决策都带着泥土气息、民生温度。

站稳分析论证的“实践论”。分析论证的最终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个别地方“论证止于纸面”,精心撰写的调研报告束之高阁,详实的数据分析沦为“填字游戏”,群策群力论证的意见得不到落实。要想让分析论证真正落地见效,必须建立“研用结合”的闭环机制。一方面,要将论证成果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链;另一方面,要建立动态跟踪评估机制,通过“回头看”“再论证”及时校准偏差。既要保持论证时的战略定力,又要根据实践反馈灵活调整,让分析论证真正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多新的实践成果。

(南通市崇川区委组织部 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