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地方农文旅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基层干部打破社会大众刻板印象,依靠舞蹈、歌曲、骑马等个人才艺,融入当地的风景、民俗、美食,为地方农文旅发展带来了网络流量与经济效益,实现了个人形象和地方发展的双重“出圈”。然而,党员干部毕竟不是影视明星,个别干部的“辣眼”行为也引发了热议。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为民造福的政绩观、求新求变的奋斗观、朴朴实实的修身观,读懂用好干部为地方农文旅发展“代言”“出圈”现象所蕴含的辩证法。
既要“出圈”,更要“出彩”,不能出尽洋相。干部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干部个人的作风,折射出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政治生态。一方面,要以健康亲民的形象“出圈”,而不是以光怪陆离的方式“出圈”。领导干部为了地方发展,走出会议室、报告厅、办公室等“舒适区”,走进直播间,拍摄短视频,与网民热情互动,为所在地区“打call”,让曾经缺少知名度的不少地方冲上了网络热搜,这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一种表现,值得肯定和鼓励。但如果为了“出圈”而“出圈”,认为“黑红也是红”,通过令人尴尬、背离常识的方式夺眼球、博出位,就会为自己和所在地区、单位带来负面舆情,更背离了“出圈”的良好初衷。另一方面,要把地区发展放在舞台“C位”,而不是把个人放在舞台“C位”。无论什么时候,领导干部都要牢记自己的主责主业是什么,坚持把造福一方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不能沉溺于当“网红”,更不能为了出风头,浪费财政资金打造“个人IP”。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出圈”但不“出格”,把“出圈”作为促进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发展的大坐标下谋划“出圈”之路,让“出圈”之路方向正确、越走越宽广。
既要“出圈”,更要“出效”,不能如出一辙。纵观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出圈”现象,可以发现,那些效果好的“出圈”行为,都是符合地方实际的,那些引发争议的“出圈”行为,都多多少少存在盲目跟风、脱离地方实际的倾向。因此,不能把“出圈”简单理解为拍短视频、当网红,而要把“出圈”当作一项系统工作去谋划、去推动、去落实、去复盘,多想一想自己会什么、地方特色是什么、网友关心什么,避免一哄而上,避免只对其他成功案例进行简单模仿。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开展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借智于民,拜访请教“网络达人”,掌握用好“出圈”规律,实现更好更快“出圈”。要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创新“直播链”党建,激活电商行业动能,引导本地民间“网红”宣传本地正面形象,引导文旅产业从业者通过网络宣传产品,形成“规模效应”。
既要“出圈”,更要“出路”,不能原地踏步。“出圈”为什么、“出圈”靠什么,既考验领导干部的眼界格局、能力素质,更是一道党性大考、初心之问。要牢记“出圈”是为了更好推动地方发展,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出圈”靠的不仅是镜头前的几十秒,不仅在于那些加了滤镜的风景、字斟句酌的文案、精彩华丽的剪辑,更要靠镜头背后经年累月的努力,靠实实在在的产品、打动人心的服务、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这流量那流量,不如民生幸福增量。“出圈”的成色,要靠发展成效去检验。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要克服浮躁心态,不能为追求快速“出圈”而违背客观规律,忽视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把短期收益和长期发展衔接起来,把线上“出圈”和线下“出活”贯通起来,既勇于“出圈”,也积极探寻发展“出路”,通过科学周密的工作安排打出“组合拳”。要用好真诚这个“必杀技”,加强市场监管、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文旅体验,努力接住“泼天流量”,避免“出圈”成为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灌南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龙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