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让问题导向真正“落地”
发布时间:2025-07-08   来源:人民论坛网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一体推进“学查改”,着力纠治作风顽疾,关键要警惕一种倾向:查摆的问题清单越列越长,但整改整治却迟迟未决;对病灶剖析得头头是道,可解决问题却浅尝辄止。这种流于形式、不付诸行动的“落空”现象,实质上是形式主义在作祟。要坚决杜绝这种现象,绝不能任由这样的风气滋生蔓延。

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先手棋”,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局”,对作风积弊进行靶向施治,推动党员干部的作风之变转化为亿万群众可感可知的党风之变,其本身即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具体体现,彰显的是共产党人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问题导向就不能“落空”,需要把握好知与行的统一。于内,“知”就是洞悉、分析问题的思想自觉,深入到具体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立足于客观现实,查找问题。于外,“行”就是解决问题、真抓实干的行动自觉,把学习成果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上。对于查摆出来的作风问题,若只停留在发现、分析问题的环节,热衷于纸上谈兵,却回避矛盾、畏惧整改,实际上就割裂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桥梁,使问题导向沦为空谈。

思想指引行动的方向。避免问题导向“落空”,根本在于校准思想罗盘、站稳人民立场。现实中,有的干部存在“过关”思想,把填表交差或应付检查当作“问题解决了”;有的干部把为民服务的意识置后,让位于个人利益考量,将群众冷暖等同于数字指标;还有的干部缺少动真碰硬的决心,面对深层矛盾选择绕道而行。这些问题表象的根源在于初心有所迷失、政绩观出现了偏差。久而久之,在问题整改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协作缺位、执行打折、推诿塞责等不担当不作为表现,以至于问题久拖不决,对群众的承诺难以兑现。唯有真正在思想深处正本清源,把“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作为行动铁律,以群众获得感为衡量标尺,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践行初心、诠释忠诚。

让问题导向真正“落地”,关键在于以制度刚性压实责任链条、激发担当作为。聚焦责任贯通,用协同机制破推诿藩篱。健全跨层级、跨部门协同攻坚机制,使职责界限分明又有机联动。将深化“风腐同查同治”嵌入其中,建立“由风查腐、由腐纠风”的严密防线,深挖作风问题背后的腐败线索,严查腐败暴露的作风积弊,系统斩断两者相互滋长的链条。聚力监督下沉,把评判标尺交给人民。可借鉴“扫码就餐”、“码上监督”等实践智慧,将科技手段深度融入监督网络,打通民情直通快车道,让整改成效由群众说了算,真正铲除“指尖形式主义”“数据注水”的生存空间,使整改成果经得起人民和实践的双重检验。聚能激励保障,为实干担当者撑腰鼓劲。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完善精准容错纠错和正向激励机制。既要明晰纪律红线、压实责任,更要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卸下包袱,鼓励敢闯敢试,让重实干、重实绩蔚然成风,使整改行动真正服务于发展、造福于人民。

新征程上,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挑战,坚持问题导向绝不能止步于列出问题清单,而要在解决问题中落地落实落准。唯有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以制度刚性压实责任担当,用解决问题的力度诠释“改”与“为”的担当,方能持续擦亮作风建设这张“金色名片”,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扬州市委组织部研究室 姜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