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攥指成拳聚合力
发布时间:2025-07-08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10027.1万名,较2023年底净增108.6万名。这个跨越亿级门槛的数字,不仅标注着世界第一大党的组织规模,更彰显着百年大党历经风雨的蓬勃生机。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之所以能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关键就在于始终把团结作为党的生命,以“攥指成拳”的凝聚力锻造“坚硬钢铁”的战斗力。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更需以党内团结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在新征程上书写更辉煌的时代答卷。

团结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密码,镌刻着党的百年奋斗基因。回望百年党史,团结如同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正是靠着党内“铁板一块”的团结,我们党才能领导人民在敌强我弱的绝境中开辟胜利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将“党的团结”视为革命胜利的基本保证,让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团结奋斗中挺起脊梁。改革开放以来,从“团结一致向前看”到“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党的团结始终是推动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的精神罗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从“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到“四个意识”的强化践行,全党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实现高度统一。1亿余名党员扎根525万个基层组织,在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科研攻关一线践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党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

团结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彰显着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就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这一论断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乡村振兴中,数百万党员干部扎根基层一线,以团结奋斗啃下发展“硬骨头”;应对国际变局考验时,党带领人民于风高浪急处勇毅前行,依靠的正是“上下同欲者胜”的团结伟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存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内部改革发展的复杂性相互交织,更需要以团结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近些年,年轻力量与高素质人才的不断加入,为党的团结注入新活力。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党员数量的增长更需要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唯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两个维护”引领团结统一,才能确保庞大的党员队伍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心同行,将组织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胜势。

团结是开创美好未来的实践路径,凝聚着新征程的奋进力量。攥指成拳,关键在“攥”的合力;聚沙成塔,核心在“聚”的共识。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思想建设为根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巩固拓展主题教育、学习教育成果,让理想信念的灯塔照亮团结奋斗的征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健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让团结成为党内政治文化的鲜明底色。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发展的213.1万名新党员中,83.7%是35岁及以下青年,这些新鲜血液既是党的团结事业的继承者,更是创新者。要引导年轻党员在党史中感悟团结传统,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团结意识,让“一块钢铁”的团结精神在代际传承中不断焕发新光彩。

从嘉兴南湖的一叶扁舟到承载亿万人民梦想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用团结奋斗书写了百年传奇。如今,1亿多名党员如同1亿多颗火种,在党的旗帜下汇聚成璀璨星河。当每个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当每名党员都成为团结奋斗的标杆,我们必将以“攥指成拳”的合力,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劈开波峰浪谷,驶向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

(淮安市清江浦区委组织部 唐玲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