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提供了刚性制度支撑。过紧日子,本质上是算大账、算长远账,核心是算好一笔沉甸甸的“民心账”。党员干部需以“紧”为尺、以“民”为秤,让“紧日子”指向民心所向、符合群众期待。
过“紧日子”,不能忘了当年的“穷日子”,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穷日子”里的精打细算,是刻在共产党人骨子里的基因,也是赢得民心的起点与底色。从革命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艰苦卓绝,到建设时期“勒紧腰带搞建设”的拼搏奉献,穷日子教会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生存智慧。如今过紧日子,不是为了走回头路,更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要继承穷日子里“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的奋斗精神。党员干部要将“俭以养德、廉以从政”融入血脉,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做起,重温创业维艰,让机关单位的“紧日子”成为与民心共振、守护民心根基的生动实践。
“紧日子”绝不等于“苦日子”,关键在于“当省则省”与“当用则用”的精准平衡。要压减非必要开支,保障正常公务需求、合理安排必要支出、牢牢守住民生底线,彰显“紧而有度”的治理智慧。对于公务用车、接待等,不能因“紧”而失范、失度,尤忌“一刀切”而损害必要的政务效能。而应严格执行既定标准,恪守政务往来规范,资源倾斜优先保障基层一线。唯有精准把握“紧”的尺度,实现节用裕民与高效履职的双赢,使“紧日子”真正彰显“有温度的治理”。
共产党人的目标很朴素,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作为党员干部,虽然日子“紧”了,但干事创业的劲头不能“松”。党员干部仍需保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干事劲头,扎扎实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带领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减”财政经费,不意味着“减”民生投入。无论是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扶持、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还是基层医疗设备更新、教育资源扩容,财政支出都要精打细算、锱铢必较,将“紧”出来的资源,充分用于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每一笔花销、每一次决策,都要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努力让每一笔资金都花在“刀刃”上,让“紧日子”里的每一分“省”,都有效转化为群众满意度的“加”。
(宝应县氾水镇 徐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