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强化“一老一小”等重点民生保障服务,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把群众利益福祉挂在心头、摆在首位,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推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把好事办好,关键看能否让群众得实惠、增便利。民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尺子。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可以说,民生连着发展,抓民生是民心所向,更是发展所需。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始终秉持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方面持续用力,让群众从不断优化改善的民生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生为大”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底色。奋进时代新征程,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以群众接受不接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根本尺度,既着眼于通过地方的长远发展而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也要通过做好具体民生工作,扎扎实实满足好群众当前的需要。
把实事办实,就要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一项项民生实事清单,也是发展清单。党的二十大作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部署,日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更是从五大方面、十项举措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的工作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只有把民意民智变成良策实招,推出更多有温度、见实效的举措,才能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必须把改善群众生活、增进群众福祉的实事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耐心倾听民声,摸清群众诉求,贴近群众实际生活和真实感受去推动工作、改善民生。
把难事办妥,考验的是干部作风和能力。妥善处理和解决难事,既是一种担当作为,又是一种能力水平。只有在危机面前不怯懦、困难面前不低头,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方能化“天堑”为“通途”。必须清醒认识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要求。党员干部应通过基层视角去发现问题、以感同身受去处理问题,往“细”处深思,向“精”处做实。敢于钻“矛盾窝”、啃“硬骨头”,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克难而成,拿出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抓当前更谋长远,做显功更做潜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切实把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实实在在的“大事”落到实处。
(泗洪县归仁镇宋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