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有一句话,“谨于言而慎于行”,意指一言一行要严谨慎重,确保大方得体。在古代,谨言慎行被不少人视作为官从政的秘诀,凡事必三思而后行。作为新时代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理当严于律己、谨言慎行,始终保持良好形象。然而,谨言慎行绝非束手束脚、不言不行。如若将“谨言慎行”奉为圭臬,曲解为“生存哲学”,遇事前怕狼、后怕虎,只敢穿旧鞋、走老路,不愿谋新策、出新招,事业发展就容易陷入原地踏步、涛声依旧的“怪圈”。
当前,少数干部过于小心、患得患失,陈述观点必先找“权威出处”,推动工作必先看“过去经验”,没有先例的事一律不干,生怕“创新”变成“创伤”,好心办了坏事。少数干部面对复杂情况不敢拿主意、不轻易表态,时常将“再研究研究”挂在嘴边,习惯于层层请示、把矛盾上交,导致问题在“兜兜转转”得不到有效解决。更有极个别干部,把“谨言慎行”当作不作为的“挡箭牌”,信奉“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官场厚黑学”,心安理得当起了“太平官”。如此“谨言慎行”,早已偏离了古训的本义,应坚决予以纠治。
慎之失度即为怯。细细检视“谨言慎行”变味的现象,其根源就在于缺乏担当。担当精神不足,便容易滋生求稳思想,导致敢为的“气”和“劲”逐渐松懈。久而久之,干部思考问题、谋划发展时,便会“私”字当先、趋利而行,终将影响工作成效。
谨言慎行与担当作为并不冲突,敢言而不妄言、敢为而不乱为,这才是新时代干部应有的处事之道。干部干事创业,遇到困难挑战在所难免,推进工作中遇到与他人意见相左的情况也属正常。对此,必须杜绝“多栽花少栽刺”的错误理念,大胆亮出个人观点,多些“直言不讳”,少些“欲言又止”,在“交换、比较、反复”的过程中,找寻破题解难的“最佳答案”。为官避事平生耻。面对阻碍发展的“拦路虎”,应当主动担责尽责,秉持向问题“叫板”的态度,敢于为矛盾画上“句号”,绝不可留下“逗号”给他人,更不能画上“省略号”不了了之。要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气神,向高处攀、朝难点攻、往实处干,闯出一片新天地。
诚然,干部敢言敢行离不开自身的过硬担当,打破过度“谨言慎行”的桎梏,还需要释放容错纠错机制的激励效应。必须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对攻坚克难者多些耐心理解,少些求全责备,形成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误的鲜明导向。坚持“三个区分开来”,进一步细化容错纠错操作指南,优化减责免责工作程序,精准识别“为公”还是“为私”、“有意”还是“无意”,及时帮助闯将、干将卸下心理负担、消除后顾之忧,推动干部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盐城市委组织部 秦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