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莫把“节礼”当“礼节”
发布时间:2025-07-25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论语》中有一句话,“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深刻揭示了“礼”的精髓,在于其蕴含的真情实感与道德规范,而非外在的物质形式。然而,少数人假借“礼尚往来”之名,行利益输送之实,将承载情谊的传统“礼节”,悄然异化为裹着人情外衣的“节礼”。“礼节”传情,“节礼”生祸,二者天壤之别,刹住“节礼”歪风刻不容缓。

“节礼”之伪,根源在于偷换概念。传统“礼节”,是流淌于民族血脉“情礼交融”的文化印记,贵在情真意切,崇尚“千里送鹅毛”的赤诚。而今变味的“节礼”,表面是温情脉脉的人情世故,里面隐藏的却是赤裸的利益算计。一盒茶叶、一张购物卡、一封红包,看似“小节小礼”,实则是投向权力的“敲门砖”,借节日之机将情感的纽带扭曲为利益交换的通道,成为败坏风气的隐患。党员干部须擦亮双眼、心存敬畏,洞察“节礼”背后的陷阱,秉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追求清清爽爽的关系,以“心不为微利所诱”的定力,坚决拒“节礼”于门外。

“节礼”之害,犹如“温水煮青蛙”,隐蔽而持久。“蚁溃堤坝,气泄针芒”,“节礼”常以“小意思”的姿态出现,在盛情难却的自我开脱中,纪律的堤防悄然松动,从“小节笑纳”滑向“大节尽失”,多少沉沦始于这节日的“一点心意”呢?抹不开的面子背后,往往是礼愈重、情愈薄、心愈私、利愈显的深渊。久而久之,“办事靠礼”成为潜规则,公平正义的基石便遭到动摇,实干者心寒,投机者得利,最终损害党风政风。这种不正之风模糊了人情往来与违规违纪的界限,助长了“无礼不成事”的庸俗价值观,使节日失去了应有的清朗氛围。

激浊扬清,正本清源,要从根本上刹住此风,长远之策在于对症下药、化风成俗。组织部门须把从严监督管理干部作为有力抓手,扎紧制度笼子,让纪律利剑高悬。要紧盯关键岗位、关键节点,善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对电子红包、快递送礼等隐形变异“露头就打”,形成“越往后越严”的持续震慑,使铁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大力弘扬崇俭戒奢的社会风尚,推动佳节回归传递温暖、浸润文化的纯净本色,涤荡歪风邪气,使清风正气长驻人间。

(南京市秦淮区委组织部 夏益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