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让更多乡土人才扎根沃野
发布时间:2025-08-05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安徽省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徐淙祥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展示了“老把式”“土专家”等乡村科技人才的坚定追求、拼搏精神、使命担当。乡村振兴,离不开强大的人才队伍支撑。各地组织部门应聚焦“引、育、留”关键环节精准发力,锻造沉得下、留得住、用得好的乡村专业人才队伍,让更多像徐淙祥这样的“田秀才”“土专家”“新农人”在希望的田野上扎根成长。

变“大水漫灌”为“靶向滴灌”,激活人才源头活水。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人才是引擎,破解“人才来源”难题是激活这一引擎的关键。以“精准思维”把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痛点”与“兴奋点”,摒弃“捡到篮里都是菜”的粗放模式,绘制清晰的“人才需求图谱”,方能围绕乡村发展需求精准“引流”“蓄水”。组织部门当主动作为,打好“乡情牌”,精准对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潜在“归雁”,聚焦其专业特长与家乡产业的契合点靶向发力,以清晰的产业前景、成长空间和创业政策感召其带着情怀、技术、项目返乡兴业,让乡土人才回归家乡、各展其长。架好“智慧桥”,推动校地、校企深度合作,针对乡村产业实际需求建设产学研用基地,探索“揭榜挂帅”、项目顾问、周末工程师等精准化、柔性化引才机制,汇聚高校院所、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的智力资源为乡村所用。

变“书本传技”为“一线淬能”,锻造兴农硬核本领。引才仅是序章,育才方见真章。浙江湖州“农创客”培育全周期赋能,孵化三千乡村创富能手;陕西杨凌依托万亩示范田开展实战教学,培育千名科技粮农。多地经验表明,唯有将本领淬炼融入田间地头、项目一线,才可锻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兴农真功夫。科学设计“解渴管用”课程,围绕乡村主导产业和新业态,分类分层开展高效种养、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实用技能培训,确保所学即所用、所用即见效。大力推广“导师帮带制”,遴选一批像徐淙祥这样德技双馨、实践经验丰富的乡土专家担任导师,通过“手把手”传授,形成“课堂在田野、成果在田埂、价值在产业”的闭环培养模式,加速“新农人”向“兴农人”的转变,培育更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乡土“工匠”。

变“一引了之”为“拴心留人”,厚植乐业良好生态。引凤育凤,终为栖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让人才真正扎根乡村,营造“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发展生态是重中之重。组织部门须协同各方,着力补齐乡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弱项,持续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水平,及时解决人才困难,传递组织关怀,消除其后顾之忧,留得住、留长久。健全科学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以实际贡献、带富能力、群众认可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对扎根乡村、业绩突出的专业人才,在薪酬待遇、政治荣誉、职称评定、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探索设立“乡村英才”“首席农艺师”等荣誉序列,让人才有“奔头”、受尊重、得实惠。

(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 韦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