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特点,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形成工作合力。当下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正深刻影响各领域,也为组织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组织部门要把握时代大势,主动拥抱变革,积极探索“AI+组织工作”新路径,以智能化手段助力组织工作提质增效、焕发新彩。
学“智”增能,锻造过硬队伍
从党的二十大擘画“数字中国”宏伟蓝图,到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构建,AI正以强大的赋能效应重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逻辑。组织部门作为党的重要职能部门,要深刻把握时代趋势、敏锐洞察创新机遇,积极拥抱AI时代。
推动观念更新。组织部门需从战略高度把握AI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的驱动价值与深远影响。组工干部要学先一步、学深一层,深入涵养“AI+”系统思维,把准组织工作定位,切实增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紧迫感。要善用强大算力拓宽党员干部“脑力”边界,为高效运用AI技术提供清晰引领。
实现赋能提质。推动教育培训与AI发展同频,通过专家专题授课、案例交流分享、企业现场践学等,围绕运行规律、产业应用、政策法规等方面开展理论学习和实操演练,加强与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跨学科融合,助力党员干部夯实履职本领,实现“技术恐慌”到“工具驾驭”的跨越。
做到学用相长。紧扣组织部门主责主业,找准AI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在干部选用、基层治理、人才匹配等领域深化创新融合与实践探索,对易发高发的风险自动识别研判,对制约发展的困境精准分析对策,对领跑未来的潜能深度挖掘培育,切实把效能跃升的“智”能优势转化为服务大局的治理胜势。
驭“智”强基,释放技术红利
从深圳福田区率先推出“AI公务员”上岗履职,到上海浦东新区以算法模型为人才供需“导航”,AI技术落地与组织工作的深度耦合,既提升生产力,又催生新模式。
强化干部“使用链”。要用好AI“伯乐”,建立健全信息采集和分析机制,整合档案履历、总结汇报等材料,盘活考核评价、群众反馈、任职评估等多源数据,全面立体刻画干部特征,动态更新数字化画像,为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提供重要参考,实现识人用人从“经验判断”向“数据支撑”转变。
优化党建“应用链”。树立数字化思维,实现“AI+党务”的场景化应用,在村(社区)党组织建设、基层治理“轻车壮马”、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数据分析、智能交互等应用路径。通过算法精确研判群众需求,利用大语言模型畅通交流渠道,实现基层治理态势实时感知、风险智能研判,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驱动人才“创新链”。借AI技术之势,统筹谋划科技创新与人才驱动,建设产业大脑服务平台,绘制覆盖全领域、全周期的产业链招商图谱、人才图谱。引入“智能助手”赋能人才政策咨询与业务办理,加快推进汇才聚智、技术攻关、产业培育等行动,以数智赋能重组资源要素、重塑产业结构。
控“智”守正,校准价值坐标
AI为组织工作注入了新动能,但其“黑箱模型”和自主进化也带来了失控风险。组织部门要保持清醒头脑,在技术赋能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寻平衡点。
筑牢政治屏障。政治性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要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进一步完善信息内容管理、监测预警、应急处理等保障体系,加强政治把关、仔细甄别信息,警惕数据幻觉、算法偏见、伦理缺失等隐患,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树立底线思维。明晰AI应用边界红线,在纪律教育中纳入数字伦理道德规范,引导组工干部强化对组织工作敏感性、严谨性的认识,严格保密党员干部信息、考核考察情况等敏感内容,确保数据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时刻在线,做到“善假于物而不役于物”。
强化实践问效。推进作风优化与AI运用相结合,警惕“数字形式主义”,精简政务应用、优化办事流程,将党员、干部从“指尖负担”中松绑,释放更多干事创业的精力。谨防过度依赖技术,坚持“线上分析+线下走访”双轮驱动,巧用AI分析核心诉求,靶向施策解决民生难题,更好增进民生福祉。
(江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韩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