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超过311.3万条,为编制“十五五”规划提供了有益参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泛深入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到此次“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络征求意见,规划编制不再局限于“庙堂之高”的运筹帷幄,而是打开了“倾听之门”,让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成为规划的“主角”。从城市到农村,从学者到工人,从企业家到志愿者,每一个群体都有权发声、建言、监督。这种参与既是宪法中“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的生动体现,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重大公共决策中的深度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规划编制恰是一个“众人商量”国家发展大计的广阔平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我们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当前,面对发展任务日益繁重、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新老矛盾交织叠加的现实,仅靠顶层设计和精英智慧,难以全面精准把握基层千差万别的诉求和瞬息万变的痛点。而人民群众身处生产生活第一线,对身边的问题感知最直接,对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着最朴素的智慧。广泛吸纳民意,能够让规划编制更“接地气”,通过“顶层设计+问计于民”的“强强联合”,促进决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衔接畅通。当人民群众亲身参与规划讨论,见证自己的“金点子”被采纳、融入国家发展蓝图,其主人翁意识将大大增强。这种由内而外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将进一步转化为推动规划落地实施的强大力量。
规划编制的完成,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确保提出的目标蓝图得到有效实施,更为关键。将纸上“施工图”变为地上“实景画”,依然要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坐标。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广大党员干部奋斗的目标,人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是检验党员干部工作成效的指标。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等实际问题,一件接着一件抓、一茬接着一茬干,努力让群众看得见变化、摸得着实惠。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推动形成由“解答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让一个个“民生红包”真正惠及人民、直抵人心、造福一方。
(镇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崔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