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多一些“政声人去后”的追溯了解
发布时间:2025-08-14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开展干部离任评价,是精准识别干部的重要渠道。追溯了解过往的“政声”,倾听“人去后”的意见,掌握闲谈中的“民意”,将离任评价与在任实绩关联印证,可以帮助更为全面、系统、辩证地考察了解干部。

既听在任“美言”,也听离任“诤言”。“在任”与“离任”,干部所处状态不同,评价往往也有差异。工作实践中,一些干部在任时广受好评,但离任后却口碑骤降。曾经评价“推动工作落实站位高、力度大”,后来被批评“抓工作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过去称赞“处事果断、雷厉风行”,离任后却被指责“独断专行、作风霸道”。这些前后矛盾的评价,既有权力制约下的“民意失真”——干部在任时不敢直言,离任后才一吐为快;也有考察评价中的“行为惯性”——对“仕途上升”的干部习惯于鼓掌叫好,对“走下坡路”的干部才敢批评直言。干部考察是对干部精准画像的过程,绝非简单泛泛称好、美化包装,既要听得进“美言”,透过溢美之词洞察本质,也要善听“诤言”,从批评建议中掌握不足。具体来说,就是要多维度、长跨度地了解识别干部,在谈及干部成绩时,多一点关联印证、刨根究底的追问,点评缺点时,多一些鞭辟入里、切中要害的叩问,反向拉长考察的“时间轴”,通过评价“正与反”对比、成绩“前与后”印证,为精准识别干部、选准用好干部奠定良好基础。

既看在任“干成什么”,也看离任“留下什么”。干部任期内干成事反映的是能力水平,离任后不留事彰显的是责任担当。有的干部在任时追求个人政绩,盲目冒进上项目、不切实际抓建设,离任后埋下诸多风险隐患。相反,也有的干部在任时不折腾不浮躁,一步一个脚印抓落实,离任后留下许多打基础、作铺垫、利长远的实绩。感官上,前者推进工作力度大、“积极作为”,后者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本质上是干部政绩观有差异。开展干部离任评价,不仅评的是干部成绩实不实,更考的是政绩观正不正。要突出以事察人,对于一些短期难见成效、用常规方式难以评判的工作,坚持用辩证思维和发展眼光持续跟踪了解,既看当下影响、也看长久效果,既看一时“显绩”,也看一贯“潜绩”。同时,也要注重改进评价方式,变“关门评”为“开门议”,主动走进群众、深入一线,面对面听“真声音”、点对点看“活情况”,力求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干部德才表现。

既加强在任“考核管理”,也完善离任“制度约束”。人事更替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规律,干部离任时的坦诚从容,离不开在任时的从严管理;接任时的谨慎敬畏,也源于离任后的规范约束。加强干部离任评价,首先就要加强在任时严格管理,坚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方式,做深做实干部日常了解。同时,也要探索构建离任评价的制度机制,既要听别人的“言”,也要看干部的“行”,紧盯“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等重点环节,制定规范有序、周延便捷的操作程序,谨防空对空、走过场。要健全干部离任交接制度,针对干部岗位调整过程中底数不清“难接手”、责任不清“易甩锅”等现象,明确细化交接过程中人、财、物、事等具体项目,实施清单化管理,推动离任变动责任“无缝对接”、工作有效衔接。

干部离任后,往往总有群众议论感叹,这其中往往包含两种意味,一种是惋惜,认为干部没能多干几年,舍不得让他走;另一种是叹息,认为地方发展被耽误了几年,巴不得让他早点走。一惜一叹的离任评价,反映的是最真实的群众心声,最真切的群众口碑,需要组织部门捕捉了解,更要干部个人时常叩问、时常自省。

(宿迁市委组织部  薄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