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莫做“湿鞋的轿夫”
发布时间:2025-08-15   来源:交汇点新闻   点击    

明代《松窗梦语》记载的“轿夫湿鞋”故事,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雨后,一位轿夫穿着新鞋,初为避泥水而小心翼翼,出城后,道路泥泞渐多,轿夫不小心踩进泥水中,便索性“不复顾惜”,任由其越来越脏。这个看似寻常的生活场景,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从“谨小慎微”到“放任自流”的蜕变轨迹,更为党员干部敲响了“防微杜渐”的警钟。

轿夫湿鞋的关键转折,在于“第一次踩入污泥”。许多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最初也如轿夫般怀揣敬畏之心,在诱惑面前能守住分寸。但当“第一次”的口子被撕开——或许是一笔“人情往来”的红包,一次“盛情难却”的宴请,一回“下不为例”的变通,思想防线便像被洪水冲开的堤坝,逐渐溃不成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一旦偏离正道,哪怕只是微小的偏差,若不及时纠正,终将在“破窗效应”中滑向深渊。那些在忏悔书中写下“当初若能守住第一次”的落马官员,正是用人生悲剧印证了这个朴素的道理。

轿夫湿鞋后“不复顾惜”的心态,本质上是放弃了对“干净”的坚守。对党员干部而言,党纪国法不是“弹性标准”,而是必须恪守的底线。这底线,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朴素信念,是“权为民所用”的根本准则,是“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的行为标尺。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小错不算错”,把“打擦边球”当本事,将“钻空子”视作能力,最终在“温水煮青蛙”中迷失方向。须知,底线如同高压电,一旦触碰就会付出代价。党员干部当以“轿夫湿鞋”为镜,时刻检视自身行为,在任何时候都不越雷池、不踩红线。

轿夫从“避泥水”到“任浸透”的变化,警示我们“破纪”往往始于“破心”。党员干部要避免重蹈覆辙,就得常怀律己之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做到“慎初、慎微、慎独”。慎初,就是把好第一个关口,守住第一道防线,杜绝“下不为例”的侥幸;慎微,就是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砥砺品质,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时仍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只有将自律内化为习惯、外化为行动,切实扣好“第一粒扣子”,才能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在复杂考验中站稳脚跟。

回望百年党史,从“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红军战士,到“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一代代共产党人用坚守诠释着对底线的敬畏。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从“轿夫湿鞋”的故事中汲取教训,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筑牢思想防线,守住纪律底线,方能行稳致远,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启东市委组织部 袁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