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毛主席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他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新征程上“自我革命”考卷常新、考题常在,每名党员都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以不变初心、过硬作风、实干担当继续答好新时代考卷。
慎终如始葆“初心”。“赶考”的清醒,首先在于思想上的笃定,这种清醒是对理想信念的反复淬炼,是在灵魂深处的自我革命,是同人民群众的精神联系,更是“赶考”路上最可靠的“北斗星”。从嘉兴南湖的一叶红船到劈波斩浪的巍巍巨轮,正是因为坚守初心,我们党才拥有了强大的内在力量,任凭外部风浪再大也不会动摇根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旅途中最容易迷失的往往是出发时的方向,透过学习教育中各类警示案例,我们看到少数党员在“乱花迷眼”的踟蹰徘徊中行错了方位,忘记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在“糖衣炮弹”的日渐腐蚀中丢掉了初心,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深刻警示我们必须坚持“慎终如始”,自觉叩问初心,在回望来时路中校准前行坐标;常思权力之源,牢记权力取之于民当用之于民。“行百里者半九十”,每一位党员都应牢记出发时的誓词,以不变的初心、如磐的信念,在“赶考”之路上矢志不渝、慎行致远。
防微杜渐严“作风”。“赶考”的清醒,关键在于作风上的自律,这种清醒是对党纪国法的敬畏,是对清白操守的珍视,是对崇高人格的追求,更是“赶考”路上防风御险的“传家宝”。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赢得了群众的衷心拥护,进入新时代,更是从八项规定等“小切口”入手,在细微日常中严明作风。“堤溃蚁穴,气泄针芒”,作风的败坏往往启于“点滴”的微末,始于“不要紧”的侥幸,成于“下不为例”的自欺,终于“温水煮青蛙”的浑然。应当谨记,无论是形式主义的“花架子”,还是官僚主义的“存在感”,无论是享乐主义的“小心思”,还是奢靡之风的“迷魂汤”,这些“赶考”路上看似不起眼的“绊脚石”,“小”则令人摔跟头、吃苦头,“大”则让人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坠入深渊。作风建设无小事,务必要“防微杜渐”,在小事小节上严格自律,扣好作风建设的“每一粒扣子”,以检身若不及、勤掸“思想尘”,涵养优良作风、永葆政治本色。
表里如一讲“担当”。“赶考”的清醒,落脚在于事业上的担当,这种清醒是心无旁骛谋事的专注,是直面矛盾干事的果决,是攻坚克难成事的靠谱,更是“赶考”路上风雨兼程的“硬脊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从革命之初血书“救国救民之卷”,再到新时代擘画“高质量发展之卷”,可以说面对时代考题,我们党始终在用行动书写“担当”。“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应当指出,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习惯于“唱高调”“做虚功”,抓工作“雨过地皮湿”;有的遇到复杂矛盾就绕道走,信奉“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有的面对改革任务“不推不动,守摊混天”,诸如此类只说不干的“空谈家”、推诿扯皮的“太极手”、安于现状的“太平官”,其“答卷”质量可想而知。担当光荣、避事可耻,党员当以“表里如一”的品格,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以一门心思干事创业的清醒,于复兴征程上续写华章。
(扬州市委组织部 贾沛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