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肯定勉励,更是殷切期望,激励着经济大省的每个板块条线都要争当标杆、每项工作任务都要精益求精、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勇挑大梁,为推进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熔炼挑大梁的眼力。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指出,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勇挑大梁,首先需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主动对照先进理念,积极对接优质资源。既要用好“望远镜”,把在手的工作放到历史的坐标中观察考量,系统梳理“过去什么样”和“现在怎么样”,总结经验规律,把握发展脉络,厘清前进方向。也要用好“显微镜”,坚持身子向下沉、脚步向下走、眼睛向下看,近的远的都去,好的差的都看,及时掌握各层级“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情况,做到知其深浅、晓其宽窄、究其难易。
锤炼挑大梁的能力。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勇挑大梁体现着干事创业的勇气和本领,需要党员干部拥有一颗“大心脏”和一副“宽肩膀”,当好施工队长和突击队长,不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当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事项群众期待值高、关注度大,党员干部更要知难而上、勇挑大梁,主动到产业培育、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等实践一线,一点一滴地耕耘、积累、沉淀,一步一印地经历、体验、进步,在经济“主战场”上彰显实力贡献,在绿色“新赛道”上开拓特色路径,在民生“幸福里”描绘现实图景,真正成为关键时刻“顶得住”“靠得住”“稳得住”的中坚力量。
砺炼挑大梁的魄力。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最重的担子和最硬的骨头,是试金石、磨刀石,也是铺路石,考验人、锻炼人,也成就人。如果遇到急难险重就“谈虎色变”、碰到棘手问题就“打退堂鼓”,很难肩负起勇挑大梁的职责使命。一方面,要有一年干成几件事的冲劲,该做的事顶住压力也要干,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不怕“硬骨头”,勇钻“矛盾窝”,敢挑“千斤担”。另一方面,也要有几年干成一件事的韧劲,定期限表更定日程表,画路线图更画施工图,一日一日赶,一步一步做,咬定目标不放松,改革攻坚不畏难,狠抓落实不松劲,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宿迁市委组织部 曹天白)